自2023年开始,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热度持续攀升,申请人数仍然增长火爆。
截止到2024年4月底,香港各项人才引进计划共收到约29万宗申请,获批人数近18万宗。
从香港入境处近期公布的2024年**季度各个人才政策获批数据:香港优才计划2024年**季度获批人数共2735人。1)金融行业:2024年**季度一共902人获批优才,占比32.98%,排行**。 金融行业获批人数一直以来都是香港优才计划获批率最高的行业,港府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。如果你属于金融行业人才,那么申请优才非常有优势。2)资讯科技行业:2024年**季度一共648人获批,占比23.69%。资讯行业又称为低分逆袭获批之王,香港优才综合计分80~100分获批占比最多的行业。如果你有腾讯、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经验,还可以获得名企加分,申请优才优势又增加了。3)建筑行业:获批人数149,占比5.46%,对比2023年,建筑行业**季度获批人数将近翻倍。香港规划了大量基建工程项目,比如链接港深双城的北部都会区、填海造地的交椅洲人工岛、另外还有交通运输、医院、兴建公屋、过渡性房屋、简约公屋等等,每年的工程量就超过3000亿元。 这些都需要大量人才来支撑。 不管是从申请数据还是获批数据上来看,我们都能感受到内地精英人士对香港优才的喜爱。
另一方面,许多申请人都感受到优才审批的形势似乎变得严峻。一些背景强大的申请人,如北大、清华、复旦的毕业生,或者是具有大厂高管经验的人才,都遭到了拒签。香港优才计划究竟怎么了?这些收到「拒签信」的申请人也在考虑要不要再次递交申请。如果想要二次递交,那么申请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被拒理由。因为香港入境处发放的拒签信版本不一样,拒签理由也不一样,需要对症下药。这说明主任不认可你的基本资格,没有进入打分系统。比如要求是拥有学士学位或以上,而申请人是自考本科或者大专学历,没有学位证,因为自身履历优秀、行业知名度高,想要尝试一下优才计划,最后被拒签。
“优才计划”递交申请前,需要根据基本要求和2套计分制度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,如果是收到这类「拒签信」,一般就是不符合基本要求。如有本科学历,但没有学位证,或是有学位证,但无法提供入境处要求的渠道证明等。
未能信纳你在综合计分制下提交的申请达到现时最低及格分数
这说明你实际的分数可能不够80分。现在新系统会自动计算分数,之前旧系统是自己手动填报分数,可能会出现申请人给自己算了120分,而入境处在审核的时候发现实际的分数还不够80分,就会被拒签。
申请“优才计划”的申请人,大部分都是以【综合计分制】的打分制度进行申请,【综合计分制】的满分为245分,最低及格分是80分。很多申请人都会进行自我评估,然后通过自我评估的分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递交。申请递交后,香港入境处会结合申请人提供的资料,对申请人士的分数进行审核。如果入境处认为申请人不符合某一项资格的话,则会直接减去有关加分,且不会告知申请人。
未能向入境处提交所有需要或符合要求的资料及证明文件
以前入境处会主动下发补件信,要求你按时补齐缺少的文件,现在对于材料不齐全的申请者,都是直接拒签处理了。但是具体缺失了什么材料,入境处不会和你明说。
因此,申请人应该自行核查是否提交了所有申请所需的资料和证明文件。考虑重新准备,二次递交申请,DIY的申请人可以寻找专业机构,按照机构的建议将资料准备齐全,一次性提交完。这类拒签信在优才申请中最为常见,仅告知申请人结果而不提及具体拒签原因。这一种是材料正常准备、正常审核,收到的拒批信。
这种情况下的拒签,大概率就是入境处觉得你不属于香港发展所需要的人才,或者相同背景下他们有更优秀的人可以选择。不管入境处的拒签理由是什么,都是跟香港优才的要求和入境处的甄选制度相关的,申请人一定要熟悉申请要求和入境处的甄选制度,并且也要随时关注优才相关的政策调整。
在这里提醒想要申请优才的朋友们,如果自己对某些打分项或者材料收集没有把握,**寻找专业的机构帮忙评估后再递交申请,减少被拒签的概率。